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一直持续高发,受骗者年龄也更趋于年轻化。据分析,此类犯罪分子一方面在电话中采取恐吓以及严厉的“审讯”态度,给受害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以保密为由,让受害人不要联系任何亲朋好友,致使受害人没有时间思考骗局的漏洞,无法发现诈骗的“真面目”。 案例一 近日,昆山正仪派出所接到了上级预警,监测发现有不法分子可能与于女士联系,以查案保密为由诈骗钱财,需立即劝阻。 核查了于女士详细信息后,民警第一时间联系了于女士,但发现其电话无法接通,便立即前往于女士家中,可于女士并不在家,民警随即一边联系其家属协助劝阻,一边前往附近银行网点进行搜索。 很快,民警联系上了于女士的老公,其老公称他正和于女士在一起,看见于女士正不停在打电话。民警听后立即叮嘱其老公一定要拦下于女士,不要让她听信电话里的说辞进行转账等操作,等待警方前往。 民警根据于女士老公提供的信息在一家银行的ATM机附近找到了俩人,民警一边下车一边大声制止。正要转账的于女士听完民警分析劝导后,终于意识到电话里的才是骗子。 万幸,于女士卡里的十万元因民警的及时到达最终没被转走,其老公也对民警的帮助表示十分感谢,并称其当时劝不住于女士,多亏民警的及时赶到才避免了损失。 案例二 5月4日,昆山城西派出所接到苏州反诈中心指令,辖区内有市民可能正在和骗子通话。了解情况后,民警立即上门前往受害人家中实行劝阻。 民警先是拨打当事人张女士电话,但是一直提醒在通话中。后随即驱车赶至张女士家中,此时张女士仍然在和“骗子”通话。民警立刻阻止了双方的通话,经确定张女士并未被骗。 原来,骗子对张女士自称是某单位的工作人员,说其医保卡出现了违规报销的问题需要向她核实,电话里骗子准确详细掌握了张女士的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于是张女士就相信了。按照骗子的指示准备把绑定银行卡里面的钱转到一张安全的银行卡里面去,就在张女士按步操作的过程中时,民警及时上门制止了她,防止了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三 5月6日,相城区黄埭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通过监测发现不法分子正在与张某某联系。接到指令后,黄埭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敲了好几次门无人回应,只听房里传来通话的声音,随后继续敲门,张某某终于开门,当时的她正在和不法分子视频通话,电话那头听见动静立刻挂断了电话,及时阻止了张某某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据了解,当天14时许,张某某接到了一条来自“苏州社保局”的电话,称其在上海医院报销了15000余元,涉嫌诈骗,张某某和对方称自己并没有办理过,于是对方报出了张某某的身份信息,并且称如果本人真的没有办理的话就建议报警处理,便把电话转接到了“上海市某某公安局”。 对方自称是“警察”并让其添加QQ,于是双方就进行了视频通话,对方向张某某展示着“警官证”、“警官服”,当时张某某心里已经开始相信对方了,对方问其卡里有多少钱,张某某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对方,称卡里有7万元,对方便称已经冻结了卡里的余额,会影响信用,需要快速办理的话就要把钱转给对方,当时正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没想到派出所的民警就找上了门,对方直接心虚把电话给挂断了,后民警提醒,一切冒充国家机构人员需要转账的都是诈骗,一定要注意了。正是民警及时赶到,才能阻止这一起诈骗,反应过来的张某某连连道谢,称当时已经完全相信了对方,已经准备转钱了,还好民警及时赶到。 冒充“公检法” 诈骗套路“三部曲” 套路一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以此获取事主的初步信任,对事主进行“洗脑”。 诈骗分子随后以严厉语气,震慑、控制事主的意志,使事主因急于证明自身清白或挽回损失,而答应配合其所谓的“调查”。 套路二 为了让骗局更加真实,诈骗分子向事主发送虚假“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利用事主的恐慌心理,进一步骗取信任。 套路三 诈骗分子向事主提出证明其“清白”的唯一方法:配合公安机关资金调查,将钱款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清查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