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简报见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均县武当山古建筑调查》、李竹君《金殿》,《文物》1959年第7期;李俊《武当山金殿》,《文物》1982年第1期。台基修缮工程的报告见:王永成,芦华青《武当山金殿的须弥座及台基》,《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第3期。湖北省建设厅编著的《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建筑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介绍了武当山道教各宫观,亦刊有金殿部分测绘图。本章所用线图系在此书所刊测绘图基础上根据笔者现场勘测数据调整重绘。湖北本地学者的论述集中见于《郧阳师院学报》、《武当》等刊物。
【2】陈薇《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建筑师》2009年第3期;右史《中国建筑不只木》,《建筑师》2007年第3期。
【3】真武显灵助朱棣“靖难”的传说故事,多与朱棣的谋臣姚广孝有关,如《荣国姚恭靖公传》:“遣张玉、朱能勒卫士攻克九门,出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顾公曰:‘何神?’曰:‘向固言之。吾师,北方之将玄武也。’于是成祖即披发仗剑相应。”见:李贽《续藏书》卷九. 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03册1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及高岱《鸿猷录》,卷七. 见:《续修四库全书》,第389册299页。又见传维麟《明书》卷160. 见:《丛书集成新编》第119册462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朱棣在武当山工程的谕旨及御制碑中也多次强调真武助其“靖难”,见(明)任自垣(宣德六年)《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见: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第98-100,107-111页,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4】(明)任自垣.(宣德六年)《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二. 见:《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第104页。
【5】同注4,卷二,第106页。
【6】同注4,卷八,第272页。
【7】(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55卷,上海图书集成铅版印书局重印,1884年。另可参见第157卷,明陆铨《武当游记》:“(嘉靖乙未五月)……入殿太和[宫]绕后复上,凡三四折乃至天柱峰绝顶。南北长七丈许,东[西]阔五丈许,中立元帝殿,殿凡三间,每间阔五尺,高可一丈七八尺,楹栋棋棁,制度精巧皆铸铜为质,镀以黄金,前有台阔二丈许,皆徐州花石甃砌。”
【8】见(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二,第484页,中华书局,1959年
【9】详见张剑葳《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建筑——武当山元代小铜殿研究》,《建筑史》第27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0-106页。
【10】《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一书中发表的金殿测绘图绘有天花以上梁架,但这部分内容应为推测。见《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建筑群》,第138-140页。
【11】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等,见高鉁明,覃力《中国古亭》,第249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12】现暂无实物或文献证据表明曾有一套1:1大的木构模型。但据北京颐和园宝云阁铜殿内刻的工匠姓名来看,铸造铜殿除需铸匠、凿匠、拨蜡匠、镟匠、挫匠外,还需木匠。木匠在其中的工作可能就包括制造木构模型。
【13】大意说朱棣大兴武当道场,塑造真武神像。起初工匠造的像都不合其意。后来一位高丽工匠姬某,领会了暗示,决定按照皇帝的相貌塑造真武像。由于当时他见到的皇帝刚洗完澡,披头散发,所以塑造的真武像也是披发跣足。
【14】陈学霖《“真武神、永乐像”传说溯源》,《故宫学术季刊》1995年第3期。
【15】“尔即照依长短阔狭,备细画图进来。”同注4,卷二,第106页。
【16】须注意的是:明代皇帝生前不受尊号,故明代皇帝在位时不受相关册、宝,只死后有谥册、谥宝。按《宋史》、《元史》,宋、元时皇帝生前所受尊号,由群臣进册或册、宝。如“(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南郊,大赦,改元乾德。百官奉玉册上尊号曰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见(元)脱脱等《宋史》卷1,第13页,中华书局,1977年。元代相关规制见(明)宋濂《元史》卷67,第1670页,中华书局,1976年。
【17】(明)张辅等监修《明太宗实录》卷9,《明实录》第6册135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1962年。
【18】(清)张廷玉《明史》卷118,第3602页,中华书局,1974年。
【19】同注17,卷29,第526-527页。记载向皇后授册、宝可参见:《太祖实录》卷28下,《明实录》第1册,第439-440页;(清)张廷玉《明史》卷53,第1362-1363页。另可参见《明史》礼志五·吉礼五,礼志八·嘉礼二,礼志九·嘉礼三等。记载尚多,兹不赘录。【20】张剑葳《悬疑三百年——紫禁城太和门前的石匮与石亭》,《紫禁城》2006年第5期。
【21】同注4,卷三,第192-193页。
【22】关于金殿的思想根源追溯,详见注9。
【23】笔者录自《历次修盖太和宫碑记》,昆明太和宫金殿,2006年7月31日。
【24】(明)萧协中著,(民国)赵新儒校勘注释《泰山小史》,第十二页,泰山赵氏刻本,民国21年。
【25】(明)傅光宅《峨眉山金殿记》,见:(清)蒋超《峨眉山志》卷六,第八页,国光印书局,民国23年
【26】“即具辎重送师至荆州,听自监制”;“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陵”。详见(清)释德清《妙峰禅师传》,(清)释德基(康熙)《宝华山志》卷二,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36册404-405页,齐鲁书社。
【27】(清)李升阶纂修(乾隆)《赵城县志》卷九,见:《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七册171页,中国书店,1992年
【28】“永乐十一年:礼部奏武当山住持道士事。奉圣旨:‘着道录司行文书,去浙江、湖广、山西、河南、陕西这几处,取有道行至诚的来用。钦此。’”同注4,卷二,第102-103页。道众名录见卷八,第281-285页。
【29】分别为霍山真武庙铜殿、洪洞青龙山玄帝庙铜殿、汾西姑射山真武庙铜殿、石楼飞龙山真武庙铜殿。
【30】关于武当真武信仰分布的讨论见:John Lagerwey. The Pilgrimage to Wu-tang Shan [C]. In: Susan Naquin, Chün-fang Yü, eds.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93-332;梅莉《明代云南的真武信仰——以武当山金殿铜栏杆铭文为考察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顾文璧《明代武当山的兴盛和苏州人大规模武当进香旅行》,《江汉考古》1989年第1期等。
【31】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转引自杨立志《武当进香习俗地域分布刍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2】见杨立志《三山滴血派与武当清微派》,《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
【33】《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采自明版《正统道藏》本《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