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园文化导览”是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推出的公益性水利移民文化普及窗口。导览将聚焦调水文化主题,以“史”为脉,传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沿线的政治、经济、社会、水利、文学艺术等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水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水利移民文化的精神特质,让广大市民游客进一步了解丹江口水利移民文化、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文化,共同参与“源起丹江口”及“中国水利移民文化客厅”的宏观品牌建设。本期带您走进邯郸武灵丛台,解读历史古城。
纪念园景观 | 文化地标邯郸武灵丛台
邯郸 —— 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始于殷商,胜于战国。因胡服骑射而兴,以雄才辈出而名。一任世事变幻,我自不改初名。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内,特选取了武灵丛台作为邯郸市城市景观的代表,按一定比例建构,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的建筑样式。七绝·丛台
王建(唐代)
平原池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
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七绝·照眉池
李白(唐代)
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
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
邯郸客舍姬
岑参(唐代)
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酩酊醉时月正午,一曲长歌垆上眠。
沁园春·经邯郸县丛台怀古
陈维崧(清)
匹马短衣,竟上丛台,慨当以慷。看谁家战垒,寒鸦落照,何年古戍,乱草平冈。十月疏砧,一城冷雁,不许愁人不望乡。徘徊久,只登高吊古,无限苍茫。当年赵武灵王。正树裹河流挂浊漳。更佳人跕屣,妆台对起,王孙袨服,舞袖相当。而我来游,几番历遍,不见邯郸挟瑟倡。
武灵丛台是邯郸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郸古城的象征。丛台建于春秋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用于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演练及娱乐表演的场所,当年因结构奇特,装饰精美而闻名列国,距今已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当时操练的场所,便是在武灵丛台。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现所见的丛台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
纪念园景观 | 文化地标邯郸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为丛台的正门,南门有一对体高2.27米石狮,雄狮足踏绣球,雌狮爪抚幼狮。据传,此二石狮为1966年由邯郸县旧县衙门前运来,后于1973年竖于此地。在北门迎门而立的碑刻,是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1750年)路过邯郸,登临丛台时留下的御题诗碑。碑的正面刻有七律《登丛台》。在乾隆碑阴面还镌刻有乾隆的诗文七古《邯郸行》。沿砖阶可拾级而上至平台处,是丛台的中层,丛台的中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有5间大屋,叫“武灵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来到第三层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顶台呈圆型,原是平台,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据传当时上有天桥雪洞,妆台翠被诸景。随着世事变迁,丛台风销雨磨,历经灾难,乱世时荒落,清平时修葺,至今已非原貌。在两千多年间,邯郸武灵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较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是赵都历史的见证。在纪念园里,武灵丛台独具特色,在夜晚霓虹灯的照射下,像似穿上了盛装,格外的惊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湖北省丹江口市,占地约318亩,紧邻丹江口大坝和水库,是全国唯一的园区实景型调水文化与水利移民精神展示纪念地、全国唯一的中线11大水利工程技术节点和15座城市文化地标全景体验旅游区,欢迎广大游客朋友前来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