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外狠狠吐槽丧偶体验,行动上却对老刘呈现一种“放弃”和“割裂”的姿态,久而久之,老刘可能真觉得“咸鱼爸爸”是大家对他的夸奖。
走到《再见爱人》这一步,傅首尔才告诉大家,她对老刘有多不信任呢——
就是她想到自己有一天可能会有什么意外,宁愿把年迈父母和孩子托付给两个好朋友照顾,也不放心托付给另一半。
上野千鹤子说,“从家庭开始改变社会”,傅首尔在辩论场上咄咄逼人,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强势要求过老刘完成父亲的育儿责任。
我认为有必要把整个逻辑拨乱反正。
我们在思考“爸爸带娃”时候,应该首先考虑一个好爸爸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以此为基准对爸爸们提出要求。
首先,不存在“该不该让爸爸带娃”这种荒谬的问题,带娃是法定义务,更是道德义务,不管你愿不愿意、擅不擅长,都得做而且必须做好。
没有谁天生会冲奶粉换尿布拍奶嗝的,但孩子出生了,母亲要学会,父亲也要学会,谁干不好都不是笑料,而是羞耻的事情。
其次,爸爸带娃确实是和妈妈有所不同的,但无论谁照顾孩子,专心、负责、靠谱和有耐心都是起码的标准。
母亲在生产以后,在荷尔蒙作用下母爱爆棚,对孩子生活起居的每一个环节都事无巨细,这是本能的一部分;
父亲没有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也没有激素潮汐,所以需要更多的后天学习,才能懂得如何与一个“陌生”的小生命相处,如何去改变自己的习惯、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孩子的需求。
平心而论,这个过程确实比母亲要长,但人类进化了上百万年,偶婚的习俗形成也有数万年,父爱也同样是本能的一部分。
社会化进程完全足够让正常的男人快速完成这种学习,谁要是说他“学不会”,那大概是没有进化完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