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城相依 共生共荣
汉江,从秦岭、巴山走来,一路蜿蜒流淌,见证了沧海桑田;
丹江,用它的甘甜哺育着两岸人民,于古城腹地,吟唱着生命之歌。
两江交汇,成就了一座被水偏爱的城市——丹江口市。
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奔涌,浩浩荡荡的水,勾勒出丹江口这座城市的灵秀模样,塑造着丹江口人的坚韧与奉献品格,用它“利万物而不争”的特质兴旺了一方产业……它与城市相互改造、相互成就。尤其,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更是开启了一段水与城的动人故事。12月1日,记者走进被誉为“中国水都”的丹江口市,感受它与一库好水的命运交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以来,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人。
振翅而飞的水鸟在碧绿的水面盘桓,轻柔的风摇曳着雪白的芦花,两岸的山坡上树叶渐渐泛黄,天空投影在平静的水面,天光云影共徘徊……
站在丹江口大坝向北远眺,库区就像一位略施粉黛的美人,只需淡扫蛾眉就足够娇媚。
而在大坝的右岸,一张“天罗地网”正日夜守护着这一库好水——
“系统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接收水体表面或水下反射或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并根据信号与水体成分之间的光谱特征关系,获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水色、水质参数等信息,对入库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丹江口水库疑似漂浮物进行监测。”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
为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市域水库水质监测系统、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系统等8大子系统全天候运转,实现“空天地”全方位在线监控、在线调度、在线处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丹心护碧水。
这一库澄澈的水自丹江口水库出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后,一路过垭口、飞渡槽、钻暗涵,奔流千余公里,润泽豫冀津京。
南水一路飞向北方,思绪落在脚下的土地。
护水队在库区水面进行清飘作业。
丹江口,古称均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58年,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均州古城开始整体搬迁。至1967年水库蓄水,16万老均州人背井离乡。从此,均州古城成为了一座留在江底、留在记忆里的城池。而丹江口,一个依坝而兴、坐拥汉丹、怀抱碧水的新城拔地而起。2012年,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水位提升,均县镇再次整体搬迁。
移民搬迁、田地淹没、网箱上岸……水进人退,水滋养了一方人,人守护这一方水。
生在河边、长在河边的习家店镇恨陡坡村村民蔡兴尚原本以捕鱼为生,在他的记忆里,从父辈开始最主要的谋生工具就是渔船。但是为了保护一库碧水,库区全面实施退渔禁捕政策。看着赖以生存的家当被拆解,铁骨铮铮的汉子哽咽了。
“我们世世代代住在汉江边,我对她有感情。”得知村里要从渔民中选聘护水员,他第一个报了名。为了护水,他中午甚至来不及回家吃饭,一心扑在河上。
“管好河,护好河,就是跟河打上一辈子交道咱也愿意。”凭借出色的驾船技术和对水域的熟悉,蔡兴尚成功转型成一名出色的护水员,护水清漂越干越起劲儿。
从“捕鱼人”变身“护水员”,蔡兴尚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库碧水永续北送”。这是他的愿望,也是所有“守井人”的愿望。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近年来,丹江口市举全市之力守水护水,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组建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水质保护综合巡护大队、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大队,发布《丹江口市民守水护水行为规范》……
喜看古城故地,绿水澄鲜碧波。
水质监测队伍在库区进行水质取样。
当夜幕降临,杏花村山坡上的帐篷民宿内,温暖的灯光缓缓亮起,像天上洒落的星星,又像地上散落的珍珠。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房屋和闲置的林地!”看着村里的巨变,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村民喜笑颜开。这是“两山”转化带来的惊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所在地、重要蓄水区,在年均9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改道北上的同时,丹江口市的产业也正“改道”绿色方向。
该市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收益”的思路,成立“两山”实践中心,建立市、镇、村三级资源整合运营平台,将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等闲置的资源资产,通过确权、评估后收储至“两山”实践中心,由其对收储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本运作、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开发运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杏花村老村部房屋及土地、闲置集体林地经评估价值166万元。该村一方面把166万元存入“两山”银行,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6万元利息收益,另一方面把166万元作为股权在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入股,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投资2840万元,建设“早春三花”帐篷民宿酒店,每年为村集体分红。
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通过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开发运营等一系列手段,已转化利用土地3020亩、林地746亩、房屋1869平方米,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水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丹江口市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依托水资源,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全域景区化”,打造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生态环境优美的库区成了水鸟的天堂。
漫步如意岛环岛栈道,天空投影在平静的水面,仿佛置身天空之境;
嬉水百喜岛,浩瀚无边的“小太平洋”美景,带给人海边般的浪漫;
登上“沧浪之光”观光高塔,库区美景尽收眼底……
该市因地制宜打造景区景点,先后建成沧浪洲生态湿地步行桥、中国最美山水公路、水都不夜城等热门景点;围绕古沧浪洲,打造探秘古沧浪文化遗址文旅项目;围绕武当大明峰、武当神道、太极峡等景区,打造武当文化休闲康养项目……沿着环库路前行,一路美景、一路惊喜。
向绿而行,不仅需要人们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活方式,还需要城市转变产业思维、打破传统产业布局。
丹江口市工业调频换挡,严格环境准入,先后关改搬转冶金、化工、水泥等企业166家,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拒绝不符合水源地环保要求的项目120多个。同时,全市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共同生物、宏迈高科、湖北一专、中桥集团等著名企业落户丹江口;鄂西北首个水冷大数据中心项目“武当云谷”1号数据中心建成投用;丹江口经济开发区成功入围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名单……面对矛盾和挑战,丹江口市坚定向绿而行,生态系统逐渐回归自然、产业布局不断褪去低端之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舍与得”之间走向高质量发展。
古均州八大景中仅存的 “龙山烟雨”标志性建筑——龙山宝塔。
车行丹江口水都大道,武当山水、一轻食品等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其中,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已于11月18日全面投产。该项目已建成6条生产线,可年产茶饮料、高端饮用水、果汁汽水饮料等饮品30万吨,满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0亿元、税收约2500万元。
位于丹江口经济开发区水都工业园的富锶山泉天然水(丹江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目前生产的是550毫升的瓶装水。这条生产线是吹、旋、灌一体机,24小时满负荷生产,可达到48万瓶的产量。一个月的产值是1500万元,丹江口的水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富锶山泉天然水(丹江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文俊介绍。接下来,公司计划投产4到6条生产线,2025年年产值预计在3到5亿元。
“在建设园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谋划发展水经济,在水都大道沿线布局水和饮料产业,从丹江口大坝引入深层水,原水管道已经辐射了整个园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胡大军介绍。
生态环库路。
“丹江口缘水而生、因水而兴,守护一库碧水既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转型升级、抢占发展新赛道的机遇和优势。”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介绍。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标准Ⅱ类以上,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丹江口市正围绕水资源加工利用全产业链招大引强,构建“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作为“中国水都”和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该市发挥“中国好水”品牌优势,已建设以农夫山泉、“武当山”牌中高端饮用水为代表的3900亩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园区,拥有26家绿色食品饮料企业,形成年加工水资源4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产品涵盖天然水、功能饮料、果汁、白酒、保健酒、果酒、食用醋等多个品类。
汇聚三江,依江布局,拥江发展。随着引江补汉工程的建设,丹江口市将成为长江、汉江、丹江汇合之地及国家水网体系建设重要节点。眼下,丹江口市正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饮料生产供应基地,力争“十四五”末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360亿元。
生态环库路。
清清水脉,长流不息,它见证了丹江口的巨变,城市也与它共生共荣。当太阳再次升起,静谧的城市上空弥漫着薄薄的白雾,空气中飘荡着水草、泥土和花朵的芳香,江水静静流过,城市再次在幸福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