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地处北纬 36°,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浓郁的道教文化,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武当道茶。
武当山道茶文化的起源
相传炎帝神农在秦巴神农架、武当山一带搭架采药,“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架、武当山一带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棵野茶树的发源地。功效:药用。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有女如荼”“采荼新樗,食我农夫”等。
周昭王时,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献茶于老子,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遂做《道德经》一书。尹喜读后顿悟,辞官归隐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今名曰尹喜岩”,此为道茶之始。
宋元时期武当道茶的发展
北宋流传的道经中记载了以净茶敬奉玄天上帝的仪式,供养玄天上帝的仪式都要用“净茶”。每年“三月三”玄帝诞辰及“九月九”飞升得道日,武当山道士都要在盛大的法事活动中用最好的“净茶”,向玄天上帝敬献。
元代文献中有武当道士种植茶树的记载。罗霆震《武当纪胜集》中有《甜茶》一诗,云:“修真苦淡味仙灵,自种云腴摘玉英。亘古与人甘齿颊,春风百万亿苍生。”其中,“云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反映了武当道士自己种植茶树、自己采摘加工茶叶的情况,这种令人齿颊回甘的道茶被武当道士称作“甜茶”。
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七十二峰”云:“七里峰,下即五龙接待庵。土花盈砌,山桂飘香,驻鹤迎宾,烹茶炊粟,一如仙家故事。”五龙接待庵位于仁威观之上,隐仙岩之下,在元代到五龙宫朝圣者必经之路上。五龙宫道士在这里设茶庵接待客人,说明武当道教继承了“烹茶迎宾”的传统。
武当骞林茶的历史记载
武当骞林茶又名太和茶,为有历史记载的武当山“上供仙品”之一,是野生茶树生长的岩茶。骞林树,喜阴,大部分生长于背阳600-1200米深山崖壁间,其树又称“芳骞树”,清香特异,古人以为茶宝。不仅有天然有机茶的独特叶型和持久清香,而且咖啡碱极低,不会对人体神经造成剌激。茶汤初入口略感苦涩,咽入咽喉,回甘明显,有生津止渴、清心除烦、安神理气之功效。
《广雅·释诂三》中记述:“骞,飞也。” “骞林”在道教文献中被“仙化”为月中树林。骞林树是在东晋与北宋就被著录的道家著名古木仙树。
元代罗霆震《武当纪胜集》(约元朝中期成书)有七绝《骞林树》云:“七宝林中上界奇,枝枝翡翠叶琉璃。若非大顶居天上,安得灵根独有之。”该茶能涤除烦热,“其叶尤能愈疾”。《武当纪胜集》中,描述武当骞林茶的味道是“甜”。
章拯的“更酌天池水,一试骞林香”,描述骞林茶的味道为“香”,与《文献通考》中描述的“清香特异”暗合。
元代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有《骞林树》七绝一首,诗云:“七宝林中上界奇,枝枝翡翠叶琉璃。若非大顶居天上,安得灵根独有之”,描述了骞林树树干高大,树叶青翠秀美,每棵树的根部都呈现盘结交裹的样子,就像原始森林中的藤萝一样盘根错节、交裹缠抱,留下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刘道明还对朝山信士给玄帝的“供献仪物”也有规定,其云:“玄帝天之大圣,世之福神,不乐华饰,惟务清静,(供献)所宜:清油、净水、灯烛、时果、净茶、枣汤、黄白花,精洁灿盛,如此获大吉祥。”可见规定给玄帝的“供献仪物”中有“净茶”,显然是传承宋代的典制。
武当骞林“贡茶”的历史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1413)敕建武当山,当年春天出现“骞林应祥”的景观,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命人采摘上贡朝廷,明代曾进贡200余年,距今已有610年历史。
明代《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云:永乐十一年(1413)春,武当山天柱峰有骞林树一株,萌芽茁秀,细叶纷披,清香芬散,异于群卉。不旬日间,玉虚、南岩、紫霄及五龙等处,忽有骞林树数百余株发出新叶,繁茂旺盛,连阴积翠,蔽覆山谷。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认为骞林树繁茂是天真显化,昭彰灵应。派遣众人采摘骞林嫩叶,制成骞林茶,敬献朝廷。自此开始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提督武当山官员毎年春天都向朝廷进贡武当山骞林茶,向朝廷进贡了230年。
明代任自垣宣德年间(1426--1435)编著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十“神芝”条云:“芳骞树,叶青而秀,木大而高,根株皆自然藤萝交裹之势,与画者无比。武当有二,大顶与五龙接待庵涧滨,生而且奇,与他处则不同也。”《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了明代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山宫庙玄天上帝瑞应事迹,其中有“骞林应祥”的情景。
自此以后,文人雅士、道流羽士吟咏骞林茶者不绝于太和山志之史实之中,骞林茶成为明代著名贡茶、每年上贡骞林茶两斤。珍稀的武当贡茶——骞林茶,以一种独特的道茶文化成为了武当文化独特而又神秘的一部分。
在《正统道藏》中保存了一部记载明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的瑞应和皇帝圣旨的道书——《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收录有《骞林应祥》等内容。
嗣后,“骞林应祥”的文字记录和木刻版画还保存在传世文献《武当嘉庆图》、《玄天上帝启圣录》、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等书中。《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详细记载了骞林茶的药用价值及稀有性,“骞林应祥”出现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众人参观“骞林应祥”的盛况以及隆平侯张信与驸马都尉沐昕对“骞林应祥”的感叹及采摘加工骞林茶进献于朝的情况。
嘉靖年间《大岳太和山志》称骞林茶为“上供仙品”,骞林茶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贡茶”。
明代凌云翼、卢重华隆庆年间(1567--1572)《大岳太和山志》卷四之“上供仙品”云:“春季:盐干笋、盐干鹰嘴笋、鹿尾笋、带衣笋、骞林茶、隔山消。”卷四之“祯祥效应”云:“天柱峰旧有骞林茶树一株,他土不产。永乐十年,隆平侯张信等创修本山,嘉其异常,遂栏护之。不旬日间,玉虚等处忽生数百余本,渐覆山谷,后采其叶,造以上贡。”卷四之“灵产物类”亦有“芳骞树”条目。
卷八“艺文”收录明代知府吕颙无题诗云:“槛外丹霞依翠峦,千峰如揖坐来看。骞林香动春初霁,鸦鸟群栖岁不寒。袅袅笛声云外转,悠悠琴韵月中弹。徘徊更笑棋枰处,多少输赢事不干。”
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的《玄岳太和山赋》中可以看到其对骞林茶的形状、味道和进贡过程的一些描述,“冰芽之荈,产自骞林。顾渚惭芬,鸠坑逊甘。蝉翼霏塸,雀舌沸甑……八足腾传,披星犯霜,九重涓期以奏新,六宫舌羡而不敢尝”。明代农学家王象晋《群芳谱》云:“太和山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
清代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引《群芳谱》云:“太和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
清代贾洪诏编著的《续辑均州志》卷三“土产”条云:“骞林树,芽茁如阳羡茶,能涤烦热,盖羽衣道流所珍也。”卷十五“艺文”条录沈冠《参山赋》云:“茶骞林以解醒,杖灵寿而支策。”
结 语
武当山骞林茶分布广泛,目前在十堰市武当山景区、盐池河镇、官山镇、房县等地都发现有成片的区域分布,规模很大。相关部门重视度还不够,社会知晓度有限、关注度不高,与武当山骞林茶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不相适应。
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道教圣地、武当武术发源地,享誉全球。武当道茶骞林茶作为明代贡茶,是擦亮武当文化品牌的重要切口之一。规划好、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利用好这个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魅力湖北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武当力量。
来源:武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