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设计。在一至九年级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地方课程;高中阶段,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由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生命安全教育班会课、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原则上由班主任负责;心理知识向学科教学渗透由各学科教师负责;全校大型心理活动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有相关资质的外聘专家负责。
鼓励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心理+学科” “心理+活动” “心理+研学”等“心理+”融合模式,探索跨学科合作路径。
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小学高年级以上班级,每班配备两名(男生、女生各1名)心理委员或课代表,鼓励寄宿制学校设置宿舍心理委员,柔性开展“一对一”朋辈交流,及时掌握和报告学生的异常心理信息。
探索推行班级教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牵头、任课老师参与,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发现学习、生活、心理上处于弱势或异常的学生,形成个别化帮教及引导方案。